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19-04-10
——宁波市慈善总会“互联网+慈善”工作的探索与分享
“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慈善”目前没有精准、统一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互联网+慈善”是将慈善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作为主要工具,运用互联网思维,优化、创新慈善工作,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互联网+慈善”本质上是慈善工作者要有互联网思维,执行和服务上要用互联网方式。
一、“互联网+慈善”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宁波市慈善总会自2017年5月开始筹备改版原有的官网,探索互联网技术在慈善工作中的运用。9月5日,新版宁波慈善网正式上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站,而是集信息公开、在线募捐、项目反馈、捐赠人服务、信息发布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慈善综合服务平台,具有PC端和移动端。与此同时,我们开通了宁波慈善微信公众号,将移动端与新媒体应用结合,提升关注度,积累固定粉丝。2018年1月,为解决大病个人救助信息的真实性、资金的有效使用、多余善款的流转等问题,我会正式推出“宁波慈善医疗联合众筹网络”,提升了慈善资源的使用效益。8月,为了提升办公效率,我们将宁波慈善网再次升级,并开发慈善事务管理系统。以上的主要举措在全市营造出慈善生活化,公益随手化的氛围,短短一年半时间内,广大爱心人士通过网络共建立了102个小微基金,累计规模达23.9万元;通过网络向我会捐款的近14万人次,筹集善款680万多元,并且带动线下捐款140多万元。
同时,我们形成了以新版宁波慈善网、宁波慈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与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等主流媒体相结合的立体的慈善宣传网络。我会微信公众号共推送了229多篇文章,有14.2万人次阅读,固定粉丝1.71万人并在持续上升中,其中单篇阅读量最高的达1.5万人次。我会的官微、官网已被浙江新闻、澎湃新闻、凤凰网、中国社会组织等新闻单位和知名公众号关注,很多文章被转载,扩大了宁波慈善的影响力。
二、“互联网+慈善”带来的优势
1、大数据的运用和分析能让我们发现优质客户、更有针对性的去“推销慈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工具,加上人力资源的有限,“客户的发掘和维护”始终是慈善组织的工作弱点之一。多年来我们所能维护的只是有限的几个大基金、大客户,许许多多的普通捐赠人,以及偶尔捐赠的人,几乎是被我们忽视掉的。
同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人,占比98.3%。
如果我们能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数据收集分析,知晓他们的关注点,定期反馈、推销其关注点的慈善项目,譬如把针对儿童的项目发送给关注儿童的人群,把助老的项目推送给关注老年群体的人群,与他们积极互动,甚至可以用社区、群组的方式把他们凝聚在一起,把他们发展成为慈善的铁杆粉丝,慈善募捐的来源就非常稳定了,项目的关注度自然也就高了。
2、利用互联网让慈善宣传从单向传播向双向、多向互动传播转变。现阶段,慈善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不是生活的刚需,他们的关注和参与具有偶然性,所以我们的宣传如何引起他们的兴趣很关键。同时,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的出现,使得慈善资源争夺更加激烈。这就需要我们不能坐等“客户”上门,而要主动去宣传、营销自己。我们传统的宣传模式是通过主流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是一种单向的传播,主导权在媒体,传播面有局限性且无法及时了解、反馈大众的疑惑和意见。而互联网的出现让主导权回到了我们慈善组织本身,单向宣传变成了双向、多向互动传播。微博、微信、QQ、论坛等各种简单便捷的传播方式,互动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可以成几何倍增长。
举个例子。一个多月前,青海玉树发生雪灾。我会义工分会“衣循环”项目发往玉树一批衣物。一名工作人员随手发了一个朋友圈,简单的几句话和几张图片,却引起了一家媒体的注意,于是他们主动联系我们把这个报道往下挖掘,于是又引起了更多媒体的关注,引发蝴蝶效应,传播层层扩散,最后有十来家媒体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了这件事,既宣传了我们慈善组织,又宣传了“衣循环”项目。这其实是一个“微传播”,是一个“微小”的事件,利用了“微”平台,多图片少文字,迎合了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更容易打动人,效果是传统宣传方式无法比拟的。
“互联网+慈善”不是一个新版网站加一名网络管理人员就能搞定的。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宣传团队,利用自媒体的优势把适合的慈善话题推送给公众,让他们关注和传播,层层递进,让慈善的声音处处可闻。另外还要有互动,让大众知道我们听到了他们的声音,适当引起讨论,引导舆论导向。
3、利用互联网推进依法行善,提升组织工作效率和社会公信力。随着《慈善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以及相关实施细则的陆续出台,对于我们慈善组织的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互联网工具来提升组织的工作效率,做到依法行善。以开展网络公开募捐为例。首先我们要取得慈善组织及公募资格证书,其次要前往民政部“慈善中国”网站备案。备案成功后,联系任意一家民政部指定的具备慈善募捐资格的信息平台,发布项目。接着,在自己的官网、官微、移动客户端上同步该项目,并定期披露该项目进展。实施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项目实施情况,项目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项目实施情况和募得款物实施情况。可以想象,这些流程如果离开互联网工具,根本无法开展。还有许多其他的规定,这些既是约束,又是促进。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并且遵守这些规定和要求;另一方面,我们更要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工具去解决问题。比如,去年我们引入了慈善事务管理系统,将救助数据、基金台账、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融为一体,希望实现数据及时交互,提升办公效率。
对于任何慈善组织而言,社会公信力都是最基本的生命线,传统的慈善组织往往会通过报纸、杂志或者网站公布各类信息,但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要求。“互联网+慈善”则使得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新媒体形式,及时获取所关注的慈善信息,提高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同时,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也能及时有效的反馈、问责,从而“逼迫”、促进慈善组织反省与进步。
三、“互联网+慈善”带来的挑战
1、要把传统思维转变成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首先强调的是产品质量和用户至上。对于慈善而言,我们可以理解成为各种项目的精心研发。一个好的慈善项目,从项目设计、项目执行、后续反馈、效果评估都要把握受众喜好,斟酌用户体验。产品好了,自然经得起考验,容易受到客户青睐。互联网思维强调营销推广,慈善需要宣传和投入。这里的宣传不只是简单的几篇文章、几张图片,而是要考虑如何引起大众的共鸣。我们需要在宣传策划上提升自己,同时要设计开发一些让大众有同感、感兴趣并能及时、便捷参与的项目。比如说腾讯公益的“一元购画”项目、搜狗孤儿圆梦行动(捐赠阅读时间,腾讯也有类似的项目)。互联网技术不是免费的,它需要我们慈善组织付出一定的成本,比如说H5技术的使用,新版网站、客户端软件的开发和使用,所以慈善组织负责人要意识到投入的必要性。爱心、善念是维系慈善组织生存的重要因素,但是否适应市场法则是慈善组织能否发展壮大的根本。
2、建设一支有互联网意识的工作队伍,加强团队协作。人才是做好任何工作的最根本因素,我们慈善组织从业人员要清楚互联网工具在我们工作中的真正作用。它不是传统的发发消息,也不能一味认为只是用来筹款的工具。我们应该在策划好项目想好要做什么的基础上,去寻找匹配的互联网技术。同时,慈善事业具有专业性。我们很难找到一位既懂互联网技术又精懂慈善工作且乐于奉献的“万金油”,这就需要我们先分析现有的工作人员情况,然后再配备相应人员组成一支既有互联网意识,又有互联网专业技术,懂策划、懂宣传推广的专业团队。只有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同时,慈善工作人员一定要有压力,要不停地进化自己,跟上时代潮流。
3、趋利避害,真正发挥“互联网+慈善”的功能。“互联网+慈善”作为一种新生有益事物,我们在使用它的同时,也需要从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网络环境净化、自我约束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规范,使之趋利避害,真正为民行善。作为慈善组织,我们要通过互联网来扩大慈善影响力,但是不能为了扩大影响力而哗众取宠,必须始终把握扶贫济困,帮人解忧的初心。通过设计符合受助群体需求和利益的慈善产品,把影响力扩展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当慈善与互联网真正融为一体的时候,慈善事业才会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陈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