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5-09-22
“灯一亮,心里就敞亮了。”近日,看着家中焕然一新的墙面和明亮的灯光,家住孔浦街道红梅新村的陈福庆(化名)眼眶微微湿润。
过去二十年,陈福庆和家人一直住在60多平方米的老房中。墙面渗水、电线老化,屋内唯一的光源是一盏昏黄的白炽灯。如今,得益于街道推动的爱在江北“暖巢更新·家居环境改善”慈善项目,这个曾经黯淡的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今年三月,红梅社区的党员志愿者池子在楼道巡查时,注意到下楼扔垃圾的陈老先生不仅穿着开胶的胶鞋,手中的垃圾袋也反复使用,还伴有剧烈咳嗽。秉持“主动发现、精准识别”的帮扶理念,志愿者迅速将这一情况反馈至社区慈善工作条线。街道随即启动联动机制,调取档案并初步掌握了陈家的实际困难。
经了解,陈老先生在街道公益性岗位工作,月收入不足2500元。妻子叶女士早年下岗,自缴社保已达十五年,但仍需补缴五年医保才能退休。更让她身心俱疲的是,在确诊甲状腺乳头状癌后,每月需自费近千元药费。他们刚毕业的女儿实习收入有限,仅能维持自身基本开支。家庭支出远高于收入,却因未达到低保标准,成了不易被察觉的“低保边缘家庭”。
考虑到陈老先生自尊心较强,孔浦街道指导红梅社区摒弃传统上门走访的形式,转而借助由居民自发组成的“梅夕互助队”,以更柔软的方式贴近这个家庭,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志愿者们通过“买菜偶遇”“散步闲聊”等日常互动,渐渐打消了叶女士的顾虑,了解到更多隐情:她为节省药费将药片掰成半片服用、一再推迟复查,每年一万五千多元的医保缴费更是压得她喘不过气……这些细节经整理形成完整的“困难画像”,为后续精准帮扶提供了重要依据。
街道迅速将陈家纳入首批“暖巢更新”项目,由区慈善总会统筹资金,社区志愿者全程“代跑”办理各项手续,最大限度减轻家庭的负担。项目创新采用“以旧换新”模式,将旧床回收并折价抵扣,既实现了资源再利用,也维护了受助家庭的尊严。
短短七天,老家完成“微整容”:墙面重做防水并粉刷一新,全部老化电线换新,安装了明亮的LED吸顶灯和起夜灯,厨房也添置了整体橱柜、新灶具和油烟机。那个曾经阴暗破旧的房屋,变得整洁而温暖。
“暖巢更新”并非终点,而是慈善长效帮扶的开始。房屋改造完成后,街道持续推进“善居+善志”双轮驱动,借助多方资源延伸帮扶链条。党员志愿者积极对接爱心企业,拓展慈善资源;就业帮扶志愿者为陈老女儿寻找兼职机会,助力缓解经济压力;“梅夕互助队”则持续关怀叶女士,邀请她参与社区活动,帮助她重建信心、融入社区。
“我们希望通过润物无声的帮扶,让更多像陈老先生这样的家庭,在保有尊严的前提下重燃希望,并将温暖继续传递。”孔浦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未来将继续依托区慈善总会的支持,在辖区内推广“红梅模式”,不断优化“精准摸排—精细施策—长效跟进”的慈善机制,让民生温度覆盖更多角落,切实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尊严感。(江北区慈善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