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5-09-09
今年9月5日是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也是新修订的《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实施后的首个“宁波慈善月”。宁海县积极响应民政部等7个部门发布的慈善文化“五进”活动,在“宁波慈善月”期间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从企业的千万捐赠到进社区里的各类公益活动,从繁华城区到偏远乡村,慈善之光在宁海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
企业力量,慈善事业的重要支撑
在中华慈善日来临之际,得力集团向宁海捐赠慈善和教育基金1000万元,这笔捐款将用于支持宁海县慈善公益、教育事业及乡村振兴等领域。
作为中国办公与学生用品行业的领军企业,得力集团自1981年创立以来,始终秉持“感恩社会,回报家乡”的初心,践行“爱社会、爱企业、爱产品、爱客户、爱同事、爱家人”的“六爱”价值观,在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历年来,得力集团积极助力奖教助学、救孤济困、扶老帮残、助医赈灾、环保消防、文化旅游、志愿服务等方面,打造了“圆梦行动”“爱在夕阳红”“用爱点亮生命”等一系列公益品牌,近十年,捐赠达1.5亿元,为我县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宁海县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区慈善,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
社区是慈善活动的重要阵地。9月5日是第十个中华慈善日,由县慈善总会联合多部门开展的我县第十个“中华慈善日”暨“携手做慈善,送福进万家”主题活动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参与,共同感受慈善的力量与温暖。通过文艺表演的方式解读慈善政策、展示慈善项目,推动慈善进一步走进百姓的生活。
在湖西社区,宁海县创新推出了银辉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模式。银辉币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载体,让志愿者在参加服务获取积分后可兑换物品或服务。这种模式不仅强化了银辉志愿者服务保障,也助推了银发经济发展和繁荣。
便民服务,慈善走进日常生活
很多宁海人心中都有一段关于路廊的美好回忆,这些建于路旁或跨道而建的廊式建筑,有长椅板凳供人歇脚,更有附近的村民在此烧水烧茶,供旅途疲惫的行人消暑解渴。近年来,宁海县从“宁海路廊”文化典故中汲取基层治理智慧,打造“宁海路廊”志愿服务品牌,让千年路廊的志愿基因焕发新生,升级投用了4处“宁海路廊枢纽站”和47个“甬爱E家·宁海路廊”站点。
例如在跃龙街道外环路37号的“宁海路廊”,“剪爱90”团队运营的公益理发点成为慈善便民服务的生动典范。每日开展公益剪发活动,面向70周岁以上老人、残疾人、低保户等群体实行免费理发政策;同时,居民也可凭借宁波we志愿积分,快递小哥、外卖小哥凭“甬爱码”,可享受优惠理发服务。
据团队发起人邵兴鹏介绍,选择扎根路廊,是因为这里周边老旧小区密集,住着不少7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腿脚不便,有的心疼钱。邵队表示:“路廊是老宁海的记忆,也是最贴老百姓的地方。我们想把这里打造成‘公益根据地’”。
文化浸润,慈善理念深入人心
慈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浸润。宁海县将慈善文化纳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多种形式让慈善理念深入人心。
宁海积极挖掘具有特色慈孝文化的乡镇(街道),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村史馆、文化广场等载体,弘扬慈善文化。宁海的明代探花卢原质纪念馆坐落于田洋卢村慈善文化公园里——探花楼前,以明代探花卢原质及其母亲众筹修桥、关怀百姓的慈善故事为基点,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园内设置了“募捐公示栏”,能实时更新捐赠数据与项目进展,让每一份善意都清晰可见;还会定期组织青少年开展研学教育活动,结合讲慈善故事等形式,生动传播慈善文化。
该慈善文化公园凭借多样化的活动开展和立体化的宣传,成为推动慈善事业社区化、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其作用不仅局限于文化传播,更通过实际项目链接与社会参与,形成了“慈善+教育”“慈善+生态”等多元模式,为乡村文明建设与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宁海县以“中华慈善日”和“宁波慈善月”为契机,通过企业捐赠、社区服务、便民项目和文化传播等多方举措,着重从“进企业”和“进社区”两方面宣传慈善文化。从得力集团千万元捐赠所体现的企业担当,到“时间银行”“路廊理发”等创新便民服务,再到卢原质慈善文化公园的文化浸润与教育融合,不仅丰富了宁海慈善的实施形式,更让慈善理念深入人心、融入日常,也为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