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6
二〇二四年工作总结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宁波市慈善总会(宁波市慈善联合会)紧密围绕高水平建成“人人慈善标杆区”和“善行浙江”金名片试点,于规范中谋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募集为基础,高质量汇聚慈善资源
2024年,市慈善总会募集款物1.0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1.2%,历年累计15亿元;全市两级慈善总会共募集10.9亿元,历年累计127.9亿元。
巩固日常捐赠基本盘。第25次市本级“慈善一日捐”活动共有 641家单位、16万多人次参与,其中“单位捐”107万元,“个人捐”991.9万元,高新区慈善办事处募集84.9万元,累计总额1183.8万元。其他大额捐赠主要有:雅戈尔时尚股份有限公司3900万元(含物资折价2000万元),宁波市平安宾馆有限公司200万元、宁波联合医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171万元、慈溪市交通建筑有限公司150万元。此外,“光明使者”单曹素玉的家人按照其遗愿,再次捐赠500万元用于白内障“复明工程”;“顺其自然”又捐109万元,26年来累计捐款1686万元。
抓好专项基金提升面。2024年,本会新增专项基金17个。企业(单位)冠名基金到账2862.9万元,小额基金168.8万元,小微基金17.4万元。其中,中国农行宁波市分行捐赠108.6万元建立“农情甬爱”慈善基金,用于开展助学、助困、东西部协作等项目;宁波通商银行建立通商银行公益慈善基金,总额134.3万元,用于特殊青少年群体帮扶;与宁波市园林绿化合作建立“爱绿护绿”慈善基金,已募集129.6万元,主要用于我市城市绿地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改造保护等。此外,“如意”基金续增220万元,总额达2320万元;公安基金续增371.8万元,总额2971.3万元;“晴朗”基金续增30万元,总额490万元。
激发规范募捐新活力。制定《宁波市慈善总会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对专项基金的设立、管理、使用、终止等进行明确规范,暂停和注销专项基金59个,剩余资金转入相关慈善项目;组织召开全市慈善募集工作会议,对《浙江省“阳光慈善”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进行全面解读;联合市民政局发布《宁波市慈善组织公开募捐活动工作指引》,推动公开募捐活动规范化、透明化、科学化。去年,“浙里有善”募捐管理和项目全周期管理应用场景开始试运行,发布慈善项目25个,10万多人次参与捐赠,筹款超过5000万元。系统同时还打通了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的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公益宝”,实现公开募捐项目一键发布。
二、以民生为导向,高效率实施慈善帮扶
2024年,市慈善总会救助支出9296.4万元,受助困难群众9376人次;历年累计支出12.5亿元,帮扶32.5万人次。全市两级慈善总会共支出9.4亿元,受助困难群众57.5万人次;历年累计支出107.3亿元,帮扶730.6万人次。
持续开展传统优质项目。去年,市本级“慈善情暖万家”活动支出18万元慰问了72户困难家庭;全市两级慈善总会共安排4734.6万元,惠及城乡困难家庭近6万户。该活动历年累计支出6.96亿元,共帮助了108万户困难家庭。在第二十二次“彩虹助学”活动中,共有150名困难大学生得到资助,5家企业、79位爱心人士参与认助。该项目历年累计发放善款1403.9万元,受助学生3805名。“大学新生助学”活动为奉化、余姚、宁海、象山等地100名本科、大专新生每人一次性资助5000元,共安排资金50万元。“慈爱助残”项目安排28万元善款,用于扶持海曙满天星残疾人服务中心、镇海康馨工疗站、鄞州云龙赛艇共富基地和小小虎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提升残疾人设施,改善残疾人就业及生活环境。“阳光敬老”项目支出60万元,重点用于老年群体就餐补贴和老年食堂环境改善。
精心策划特色品牌项目。与李惠利医院合作开展对人工智能辅助手术的困难患者给予帮扶,已支出34.21万元,18人次受益;重点开展“暖厨计划”,计划两年内为1140余户困难家庭更换厨房设备,目前已完成500余户。启动精神分裂症长效针剂治疗救助项目,对符合条件患者的自费部分给予补助,并与市康宁医院、慈溪市第七医院开展一站式结算合作;与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开展宫颈癌免费筛查项目,关爱支持困难女性患者。
推动帮扶基地迭代升级。本会结合发展实际对《关于加强慈善产业帮扶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进行修订完善,进一步促进基地转型升级,辐射带动更多困难农户。截至2024年底,我市拥有市级慈善产业帮扶基地24家,累计支出1500万元,各区(县、市)总会配套资金1667.5万元,共帮扶困难农户4475户次;区级慈善产业帮扶基地55家,累计投入资金3736.62万元,帮扶困难农户4461户次。
三、以义工为支撑,高标准开展慈善服务
去年,市慈善总会25支直属义工队伍共开展活动2450场次,参与义工1.6万人次,服务时长50余万小时,受益群众40多万人次;全市两级慈善总会累计开展活动20561场次,受益群众244.4万人次。服务范围涵括义演义剪、法律援助、医疗服务、心理慰藉、环境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
强化培训提升服务效能。精心组织慈善义工培训会,邀请志愿服务专家围绕慈善项目设计与管理、义工活动组织与宣传等内容进行授课;集中学习中办国办《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结合自身实际从动员体系、供给体系、组织体系、阵地体系、文化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展开交流。全大市40多名义工团队负责人和骨干义工参训。
规范管理树立服务品牌。2024年,本会制定出台了《宁波市慈善总会义工队伍备案管理办法》,成立义工服务督察小组,对各直属队伍活动数据、经费支出、群众反馈、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估,提升义工服务实效。继续开展品牌项目申报活动,资助“数字赋能·社区老年健康的养教新模式”等12个义工服务项目。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本会还邀请我市知名词曲作者,为慈善义工谱写主题曲,由专业团队制作MV进行宣广;根据义工真实事件改编的小品《丝丝温暖》、歌舞《温暖的拥抱》成功参演省慈善联合总会主办的“以慈善的名义”新春公益答谢晚会。
依托平台构建服务空间。星宝家庭自闭症支援中心先后开展了“星宝家庭趣味定向赛”、慈善集市、《顺其自然地爱》读书会等活动,并成功开办第三家慈善商店。自此,从府桥街到三板桥街并沿中山西路延伸至菱池街,形成了“一空间(“晴朗空间”)、一驿站(菜鸟驿站)、两商店(慈善商店)”的“慈善一条街”雏形。此外,星宝中心还联合爱心单位,举办了省内首届“蓝色星球”融合篮球赛,奥运冠军杨倩、冰壶世界冠军王冰玉等体育明星声援活动。截至去年底,星宝中心累计组织活动554场次,服务心智障碍孩子及家长9242人次。慈善商店接收和处理捐赠物资267批次,组织义卖活动10场,实现营业收入18.28万元。
四、以文化为引领,高频率组织慈善宣传
去年,本会在市级及以上媒体共发表各类慈善信息181篇,总会微信公众号发布46期共122篇,视频号发布61篇。《大爱》杂志编辑出版10期,发行5万余册,投递范围覆盖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慈善联合会会员单位、基层村社和国内各慈善组织。
创新形式常态化开展宣传。联动各区(县、市)慈善总会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方案策划宣传,做到每个月都有主题和重点,贯穿全年始终。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先后刊登宁波慈善专版;上海《至爱》杂志用10余页的篇幅对宁波慈善的典型做法、优秀项目进行集中式报道;慈善公益报以《宁波市积极构建多元化慈善生态体系》为题专版报道宁波慈善经验;匿名爱心人士“顺其自然”捐赠109万元的事迹被央视、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宁波慈善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同时,本会还开发了“甬善地图”小程序,发布宁波慈善文化风景“1号线”(含15个慈善点位),开展10期慈善空间打卡活动,拍摄了慈善空间微电影《透光的地方》。
多方联动开展重点宣传活动。在省民政厅、市民政局指导下,本会联合北仑区慈善总会以“崇德向善 依法行善”为主题,成功举办了2024年“中华慈善日”浙江(宁波)宣传月启动暨“桑梓情怀”慈善基金设立仪式。活动分为“爱心宁波”“善行北仑”“尚德甬城”“慈善浙江”四个篇章,吸引了380余名慈善组织、慈善空间、新闻媒体等代表参加。场外还开展了集市义卖、志愿服务、宣传打卡、项目路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期间,本会还通过公交专线、地铁梯牌和楼宇户外广告屏等多种载体宣传慈善。
选树典型营造良好慈善氛围。挖掘、推荐我市优秀慈善典型参与评先评优活动。在第三届“长三角慈善之星”评选中,王跃旦获得爱心人士称号,公牛集团获得爱心单位称号。在第五批省级示范慈善分会、示范慈善工作站推选活动中,我市又有7家分会19家工作站入选。目前,我市共有32家省级示范慈善分会、79家省级示范工作站,数量居全省首位。在中华慈善总会开展的2023年度先进评选中,公牛集团、李寒穷分获爱心企业和爱心企业家称号,张业强获得慈善人物称号,陈振国获得优秀慈善工作者称号。此外,“爱在江北”帮扶项目、慈善赋能“我来帮你致富圆梦”工程入选中华慈善品牌项目。
五、以政治为核心,高水平建设慈善团队
强化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行善。以制度体系建设为抓手提升工作团队规范化水平。本会先后制定、修订了会议制度、救助工作管理办法、财务监督制度、专项基金和捐赠物资管理办法、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等18项规章制度,调整优化了各部门职能分工,树立公开、公平、公正和公示的“四公”工作理念。本会积极组织和参与修订后的慈善法和配套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活动,把党纪学习教育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贯融入日常工作,重点就“阳光慈善”工程、清廉社会组织建设、慈善组织合规专员制度建立工作专班,通过总会领导讲党课、全体人员赴监狱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联动区(县、市)总会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等形式,努力打造一支兼备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的高水平工作团队。
凝聚行业力量,服务行业发展。市慈善联合会已吸纳会员单位135家,去年又有9家单位提交了入会申请。2024年,联合会共举办11场“慈联汇”主题沙龙活动,涵盖慈善法律法规培训、清廉社会组织建设、基金会运营与品牌建设等多方面;成功举办第四期慈善行业人才高级研修班和青年慈善人才研训营,培养了150余名优秀慈善人才。本会还与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合作编制了《2021—2023年宁波市慈善事业发展报告》,系统梳理和展示了全市慈善发展状况;成功举办首届慈善事业助力共富先行项目大赛,链接资源推动优秀项目落地;积极配合宁波市民政局开展慈善空间创设活动,目前全市已有慈善空间80家。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以及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足:一是慈善资源动员能力还不足,善款募集难度较大;二是慈善项目创新能力还不足,与实际需求还有差距;三是慈善工作团队能力还不足,专业化程度亟需提升。
二〇二五年工作思路
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之年,我们将重点聚焦以下几个方面,锚定目标、苦干实干、力争突破。
坚持党建引领,依法依规打造法治慈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贯彻落实好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以高质量党建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集中全力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宣传修订后的《慈善法》和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重点是各项配套法规政策和具体措施,全面建设“人人尚善、人人乐善、人人可善、人人行善”的“人人慈善标杆区”。
聚力款物筹集,守正创新打造实力慈善。以提升公开募捐规范化水平、提升捐赠人服务水平、提升专项基金管理水平、提升慈善数字化水平为目标,重点做好“一日捐”、“四大基金”、慈善信托、定向捐赠、捐赠方式创新等工作,确保善款募集稳中有进,进一步巩固慈善事业发展基础。
践行初心使命,以民为本打造效率慈善。优化救助工作实施办法和具体项目指南,继续做好十大品牌项目,重点实施“暖厨计划”和慈善产业帮扶基地的改造升级。同时结合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需求创新慈善项目,拓宽慈善帮扶领域;开展慈善医院的合并升级,促进颐乐园、甬尚中心、星宝中心等慈善实体健康发展。
强化品牌意识,需求导向打造服务慈善。一是以规范化为基础,加强已有队伍和人员的管理,不断吸纳优秀义工和队伍加入;二是以品牌化建设为核心,制作、推广义工分会宣传MV,重点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综合性老年群体赋能项目;三是以常态化为目标,聚焦“一老一小一残一困”,持续开展精细化服务,满足困难群体多层次、多角度需求。
统筹各方力量,多元渠道打造全民慈善。一是运维好官网、微信号、视频号等宣传阵地,提升《大爱》杂志办刊水平;二是与本地主流媒体进行战略合作,开设慈善专栏;三是创新形式开展“中华慈善日”宁波宣传月主题活动,配合民政部门适时开展第七届“宁波慈善奖”评选和第十三届“中华慈善奖”推荐申报工作;四是策划“感动宁波十大新闻事件和人物评选”开展20周年特别活动,稳步推进《宁波慈善志》编纂工作。
完善制度体系,自律自信打造阳光慈善。一是不断深化制度建设,慈善领域全过程做到自我约束、政府监管和大众监督相结合;二是全面落实慈善组织首席合规专员制度,重点是加强资金管理、绩效评估、信息披露等工作,健全“阳光慈善”长效机制;三是规范慈善资金投资行为,全面排查整治慈善组织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四是不断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工作团队建设,善谋善为提升慈善组织整体形象。
助推行业发展,勤业精业打造联合慈善。一是做好会员吸纳、服务、管理和慈善组织培育、转型工作;二是开展行业调研,总结我市“人人慈善标杆区”试点启动五年来会员单位的发展成果;三是完善《宁波市慈善组织评估指标》,逐步推出各类指引框架和操作指南;四是继续开展“慈联汇”沙龙、慈善高级人才研修班等品牌活动;五是提炼、提升和推广10个特色鲜明、影响力广泛的慈善项目,优化升级慈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