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6
2021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宁波市慈善总会认真贯彻落实省两办《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稳步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任务。
一、巩固募集长效机制,不断夯实善款基础
今年1至6月,市慈善总会募集善款5450.4万元,历年累计筹款10.55亿元;全市两级慈善总会共募集3.82亿元,历年累计达91.41亿元。
以会代训,推动募集工作新发展。4月14日至15日,总会组织召开了全市慈善募集工作会议,来自各区县(市)慈善总会和市属分会的30多人参加。会议总结交流了各地善款募集的经验和做法,重点就加强网络化、项目化筹款,探索慈善信托、股权捐赠、善款增值保值新方式等具体内容展开讨论,对有效拓展慈善资源,为我市慈善事业在高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举行第22次“慈善一日捐”活动。4月13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2021年市本级“慈善一日捐”活动的通知》。我会第一时间召开动员大会,开通了“浙政钉”线上咨询平台,积极动员各单位通过互联网“一起捐”的方式捐款,通过电子票据申请渠道获取票据,让慈善捐赠“一次都不跑”。截至目前,“一日捐”已募集善款830多万元。已有438家单位参加活动,其中镇海炼化公司79.17万元,宁波银行49.44万元,市公安局31.25万元。个人中,陈再福捐款5万元,胡润韬捐款2.45万元。
跨界合作成为善款募集重要渠道。上半年,总会与多家单位开展合作共募善款。其中,市人民检察院提起一起涉及假冒伪劣口罩销售的公益诉讼,获赔30万公益赔偿金,通过我会用于市二院疫情防控。此外,宁波亚虎进出口有限公司捐赠188万元用于七塔寺栖心图书馆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协会捐赠53.1万元用于助学活动。5月,总会联合市福彩、锦灏集团启动“爱心捐步月”活动,共有6.67万人次参与,兑换公益金80万元。同月底,我会还与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宁波广电集团等单位,共同开展第22次“请让我来帮助你”大型广场活动,共有43家学校和爱心单位参加现场义卖,19家学校捐赠物品参加“云义卖”,共筹集善款13.5万元。
基金到位情况良好,日常捐款络绎不绝。“四大基金”发展势头良好,企业冠名基金到账1800多万元,小额基金到账64万元,小微基金到账5.8万元。其中数额较大的有李惠利医院的“惠民利民”基金,入账847万元;妇儿医院的儿童医疗救助基金,入账260万元;公安关爱基金入账180万元,司法调解基金入账80.2万元。“日常捐”势头不减,一爱心人士捐赠100万元设立卓铭青少年心理健康基金,重点关注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一隐名爱心人士通过宁波慈善网三天捐款50万元,用于多个慈善项目开展。
推动我市慈善组织电子票据改革。上半年,总会通过网络发布的慈善项目吸引了3.2万人次参与,获捐238万元。为进一步提升慈善组织信息化水平,我会联合13家单位共同开发宁波慈善组织电子捐赠票据管理平台。包括10个区(县)市慈善总会、善园基金会、市红十字会在内的13家慈善组织已上线电子捐赠票据系统,10家单位实现网络捐赠电子票据实时开具。
二、完善立体帮扶模式,慈善救助精准有效
截至6月底,市慈善总会救助支出4100.2万元,惠及困难群体6588人次;全市两级慈善总会共支出3.51亿元,帮助困难群体20.06万人次。资金+物资+服务+赋能的慈善立体帮扶模式日益完善。
开展“慈善情暖万家”活动。元旦春节期间,市慈善总会走访慰问了北仑柴桥街道12户困难家庭,为每户送去了2000元扶助金和油、棉被等生活物资,同时拨出15万元善款,慰问了106户困难家庭。各区县(市)慈善总会、乡镇(街道)慈善分会也相继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今年的“慈善情暖万家”活动共安排善款4973.7万元,惠及困难家庭73672户;活动历年累计支出5.4亿元,受惠83万余户。同时,省慈善联合总会慰问组深入我市宁海县、奉化区部分困难家庭,为他们送上物资帮扶和精神慰藉,共支出善款40万元,受益困难家庭200户。此外,宁波普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又捐资30万元,向城区300户低收入家庭发放1000元额度慈善关爱卡,用于缓解他们就医带来的经济压力。
通过制度完善提升产业基地帮扶实效。为进一步提升慈善产业帮扶基地实效,总会认真总结各地经验和成功做法,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于5月下发了《关于加强慈善产业帮扶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从建立、实施、评估等各环节对基地进行了梳理和规范。今年上半年,新增市级帮扶基地4家,续建7家,新增区级基地1家。截至6月底,市级慈善产业帮扶基地达到22家,累计支出1102万元,共帮扶2285户次;全市共建立基地68家,累计投入资金3444.9万元,共帮扶5305户次。
继续实施品牌救助项目。上半年,总会救助重大病患者103人,支出善款235.8万元;白内障患者复明活动共支出222.6万元,821人受益;血友病患者救助项目累计支出247.1万元,受助747人。在第31个全国助残日期间,总会拨出30万元,资助了东柳街道阳光驿站、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等机构,主要用于特殊学生午餐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及机构设施完善。5月,总会与宁波晚报联合发起第十九次“彩虹助学”活动,200名家庭困难的大学生一天半时间被认助完毕,筹集助学金60万元,另有60多名爱心人士预约了明年的结对名额。此外,关爱近视学生项目共支出善款25.3万元,为1100名近视学生配送近视眼镜。
慈善实业运营良好。宁慈康复医院与李惠利医院结成医联体单位,不到半年时间已实现了收支平衡,针对老人和小孩的医疗针灸特色项目效果十分显著,受到群众一致欢迎。颐康医院装修项目也已按计划启动,正在积极推进中。
三、提升队伍管理水平,义工服务精彩纷呈
为响应国家打击非法社会组织的号召,总会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出台了《宁波市慈善总会义工队伍备案管理暂行规定》,从名称、操作规范、权利义务以及备案流程等多方面,加强义工活动规范化管理。截至6月底,市慈善义工分会各直属队伍累计开展活动313场,服务时长6000多小时,参与义工1700多人次。
巩固已有义工品牌项目。5月底,“爱心鸟窝·新苗守护计划”困难儿童综合服务项目交流会召开,包括全市各儿童服务机构代表、首批儿童服务与保护工作培训师在内的3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还邀请了儿童领域专家进行督导。今年,该计划将聚焦资源整合和个案服务。随后,总会开展了困难儿童个案干预服务项目征集活动,资助总额20万元。这是推进我市慈善与社会工作融合发展,培育专业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社工服务机构以及专业人才的一大举措。
截至目前,“爱在回家路”项目累计已向患有老年失智症、心智障碍人士及其他易走失人群发放爱心定位器1000多个;甬泉大病医疗救助项目服务个案22个,为患者提供经济支持、心理疏导、异地就医备案指导、各类救助政策讲解与申请等服务;“书桌陪你”项目为宁海、象山100多位困难儿童送去智能书桌,有效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条件。
星宝“自主生活”项目引起全国关注。上半年,星宝自闭症家庭支援中心以“自主生活”为核心,累计开展各类活动210场,覆盖星宝家庭1100多人次。中心推出的特色服务项目“自主生活”,包括“星厨驾到”“星趣课堂”“星宝工坊”等子活动。项目教授星宝孩子通过机器学习烧饭做菜,让星宝孩子体验购物、服务、外出等生活实践,开展劳动和就业体验。“自主生活”的理念、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央视媒体的报道和点赞。同时,中心还开展了特殊需要信托试点,探索星宝父母“百年之后托孤”问题的解决方案。4月初,浙江省孤独症人士及亲友协会成立,星宝中心主任冯东和副主任傅雪芳同志分别当选主席和副主席;冯东同志还当选中国精协孤独症工作委员会委员。
四、搭建立体宣传架构,文化传播有声有色
2021年是全面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1月中旬,总会组织召开了全市慈善工作会议和会长工作会议,陈云金会长以“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推动宁波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行辅导讲座,全市慈善会系统一百余人参加。2月19日,总会又组织召开了省两办《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专题学习会,为今年我市慈善工作定下总基调。
加强媒体合作,开展理论研究。在做好常规宣传的基础上,总会坚持“融合创新”的工作思路,加强与市主流媒体和各大自媒体平台合作,与宁波日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宁波晚报合作开辟“慈善宁波”专栏,大篇幅报道我市慈善领域的先进典型和经验亮点。同时,我会还在喜马拉雅上开设了“宁波慈善”有声频道,在甬尚中心建设了网络直播间,让慈善宣传有声有色、有血有肉。3月起,总会与宁波大学专家合作,共同编写《近代宁波慈善见闻录》,全书近30万字,是我市慈善领域一本珍贵的史料合集。5月,在省慈善联合总会、省慈善文化研究院的指导下,我会联合市社科联、宁波日报正式启动了第四届宁波慈善理论研讨会系列活动,包括慈善征文、理论研讨、汇编宣传等内容。6月初,我会又启动了《宁波慈善志》编纂工作,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评先评优营造良好氛围。今年初,总会与宁波市记协、《宁波晚报》联合推出的“2020·感动宁波”十大慈善新闻事件和人物正式揭晓,“宁海童姓家族:烹茶济行人,坚持了300年!”“22年捐款近50万元,宁波八旬‘心愿老人’的慈善之路”等10篇暖心报道入选,感人至深、催人向善。3月份,我会推荐公牛集团、力勤矿业两家爱心企业,黄菊英等三人以及慈善实业项目参评中华慈善总会2020年度“全国慈善会系统先进人物、典型企业和品牌项目宣传推荐活动”。在宁波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活动中,我会有陈海英、邵裔等四名同志获得个人嘉奖,单位获得集体嘉奖。目前,市慈善总会、市慈善联合会正在积极配合市民政局,开展第六届宁波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
五、履行行业联合职能,组织建设更加规范
党史学习教育与慈善工作有机结合。市慈善总会十分重视党史学习教育,采购各类材料100余册,将其作为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来抓。4月15日,总会党支部与海曙浦发村镇银行党支部签订党组织共建共联协议书,在思想组织建设、党员群众互动、公益文化互创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4月26日,总会代表团前往“两山理论”发源地——湖州市安吉县余村,重温总书记教诲,集中进行党史学习教育。5月中旬,《大爱》编辑部组织各全市慈善会系统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前往延安学习,用延安精神引领慈善工作。6月18日,我会在甬尚中心进行了党课集中宣讲活动,总会全体工作人员、部分慈善实业代表以及海曙浦发村镇银行支部党员共计近40人参加。
切实履行行业联合职能。总会将宁波市雅戈尔·甬尚慈善(社工)服务中心确定为履行市慈善联合会行业职能的实体组织,承担具体工作。截至目前,甬尚中心已吸引11个慈善组织和项目入驻;策划实施了“美好家园”项目,调动基层慈善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获得雅戈尔集团500万元资金的支持。
4月16日,甬尚中心组织召开了首届全市慈善行业交流会,来自全大市的100多位慈善组织代表进行座谈交流。中心通过发放问卷、现场走访等方式,对全市慈善组织的发展现状、工作特点、面临问题、发展需求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已吸纳56家慈善组织加入行业联合会。同时,甬尚中心还积极参与我市《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意见征求和起草工作,开展慈善组织应急响应机制研究,召开“慈联汇”主题沙龙活动,对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的修改工作进行调研。
重视人才培养,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上半年,甬尚中心邀请了11位来自公益、媒体、高校、法律、会计等领域的知名人士和行业专家,加入慈联会的专家库;与市人社局沟通,促成“新时代慈善项目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纳入2021年市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的范围,毕业的学员将获得由市人社局统一颁发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培训证书》,此举在国内慈善领域属于首创。
6月初,市慈善总会、市慈善联合会还组织各区县(市)慈善总会,部分基金会代表共18人,参加了大东吴慈善文化研究院的“社会治理与现代慈善”学习研讨班;策划启动“慈善学院”项目,为全市慈善组织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在总会四届九次理事会上,邵裔、高鹏两位同志分别被补选为副会长和秘书长,此前召开的四届十七次会长(扩大)会议上,还通过了3位副秘书长的任命,并分别任项目、募集、行业发展等部门正职。这些年富力强的同志已经成为总会的中坚力量,有利于工作团队的新老交替、平稳过渡。总会在干部队伍年轻化、职业化、专业化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上半年,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对标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如慈善新资源的开发,志愿服务体系的完善等方面。下半年,市慈善总会将严格按照工作计划,紧密结合实际,加快推进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1、坚持党建引领,服务工作大局。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助力疫情防控,推动慈善事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改革与创新,构建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配合做好《慈善法》和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的修订、修改工作,推动我市《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为宁波慈善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
2、开发慈善新资源,完善基层慈善发展机制。巩固“基本盘”,在做好“一日捐”、“四大基金”、跨界合作等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慈善新资源,进一步促进慈善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智慧慈善。深入推进基层慈善“四大工程”建设,发展基层慈善组织和义工服务队伍,村(社区)慈善基金提质增量。以此为抓手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幸福家园建设提供慈善方案。
3、扩大慈善服务领域,逐步推进共同富裕。继续开展十大救助品牌项目,结合健康宁波、平安宁波、幸福宁波、文明宁波的建设筹划实施具有宁波辨识度的新的品牌项目;进一步提升“造血型”慈善产业帮扶基地实效;推进颐乐园西区改造工程,促进8家慈善实业健康发展。引导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做好对口帮扶地区优质慈善项目落地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科教文卫体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支出,保护生态环境,为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地担当作为。
4、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慈善发展环境。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和新媒体宣传投入;继续开展慈善文化“六进”活动,大力弘扬宁波“四知”精神,做响做优“爱心宁波·尚德甬城”城市品牌,为宁波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贡献慈善力量。在做好常规宣传的基础上,重点做好第六届宁波慈善奖、第六个“中华慈善日”相关工作;开展“2021·感动宁波”十大慈善新闻事件和人物评选活动;办好第四届慈善理论研讨会;有序推进《宁波慈善志》编纂工作。
5、创新义工品牌,探索慈善志愿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义工规范化管理,加大义工服务购买力度。继续开展星宝“自主生活”、“衣循环”、“爱心鸟窝·新苗守护计划”、“爱在回家路”、困难儿童家居环境改造等项目,借助甬尚中心、星宝中心、慈善商店等平台,上下联动合力打造义工新品牌。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合作,探索建立我市慈善志愿服务体系。
6、强化队伍建设,壮大行业联合力量。落实慈善高研班和“慈善学院”项目,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快慈善专业人才培养和慈善从业人员职业培训。继续打造“慈联汇”沙龙品牌,推进联合会建立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推动行业自律、维护行业秩序,优化慈善资源高效配置。推动有条件的区县(市)慈善总会转型成为枢纽型、服务型、行业性慈善组织,在各级慈善组织中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为民情怀、务实创新、团结协作、担当有为、老中青结合”的工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