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5-06-25
近年来,奉化区慈善总会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不仅在助农增收、助残脱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更在教育扶贫领域深耕细作,为贫困学子点亮希望之光。从田间地头的辛勤耕耘到对残障家庭的温暖关怀,再到校园内的助学行动,区慈善总会用爱心编织了一张覆盖全社会的帮扶网络,让爱的力量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花朵。
为低收入农户“造血” 慈善帮扶基地对症帮“共富”
近日,走进溪口镇公棠村的慈善“银龙”帮扶基地,一股浓郁醇厚的油焖笋香气扑鼻而来,基地内,一罐罐油焖笋在残障人士毛国存手中快速完成装罐,即将开启它们走向市场的旅程。在这里,毛国存不仅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更实现了自我价值。自2013年起,区慈善总会与银龙竹笋专业合作社携手,在银龙谷雷笋产业园成立了慈善“银龙”帮扶基地,通过资金与技术、物料的结合,帮助困难农户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实现自给自足。
“银龙”帮扶基地坐落于溪口镇公棠村道岙弄银龙谷雷笋产业园,园区面积1300余亩,共划分为种植、加工、服务三个功能区,种植区域视野开阔,绿树成荫、翠竹摇曳、果木飘香,其中200亩有机雷笋田被开辟为十分理想的雷竹栽培技术教学实践基地,随着各种生产经营项目的增加,为低收入农户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岗位。毛国存因身体原因干不了重活,“银龙”帮扶基地便安排他担任农场管理员,每月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银龙”帮扶基地是市、区两级慈善总会与银龙合作社联手共建的合作项目,除了为低收入农户(含残障人士)提供工作岗位外,也向他们传授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所需的各种物料,基地已累计帮扶447户低收入农户和残疾人,通过技术帮扶、农资帮扶、提供劳动岗位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随着林下经济的拓展,基地种植了380亩黄精,未来将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市、区两级慈善总会已陆续资助银龙15万元,用于技术提升和材料采购。未来,区慈善总会将继续增加帮扶基地数量,扩大规模,覆盖更多低收入农户,并通过定期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确保农户掌握最新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
八年爱心不辍 助力残障人士家庭奔富脱贫
5月16日清晨,阳光洒在溪口镇明溪村的小道上,区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的义工们再次来到残障人士许明夫家中,帮助搬运、称重农产品。这一幕,是八年爱心接力的生动写照。
八年前,许明夫一家生活困苦,妻子和儿子身患残疾,老母亲需照顾。2018年10月,区慈善总会义工分会与许明夫家庭结对,将助力奔富列为重点项目。义工们迅速组建助残义工服务队,从生活帮扶入手,制定详细帮扶计划。发现许明夫勤劳肯干后,义工们将帮扶重点转向推销农副产品。每到收获季,义工们便四处奔波,联系销售渠道,将产品推向市场。八年间,累计推销农副产品达23.3万元。
在推销产品的同时,义工们还给予许明夫一家生活上的关怀。2023年许明夫母亲离世,义工队员第一时间送去慰问金;义工服务队中的气排球运动员也伸出援手,气排球运动场成了农产品推销的特殊平台;许多企业和单位也积极参与帮扶,宁波鲍斯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食堂承诺持续采购许明夫的农副产品。
如今,许明夫一家已基本脱贫,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许明夫激动地说:“感谢义工服务队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今后会把农产品种好养好,用优质产品回报关爱,也想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青苗”助学 点亮希望之光
小月(化名)是一个来自奉化区低保边缘户家庭的贫困小学生,今年2月,在区慈善总会“青苗”助学项目的帮助下,小月收到了一笔3750元的助学金,得以继续学业,她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
“青苗”助学项目成立于2024年8月,旨在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小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减轻家庭经济压力。项目资助对象为奉化区内符合低保边缘户标准且学习努力、品德优良的贫困小学生,每学期资助标准定为3750元,涵盖午餐费、公交专线费、人身保险费等多项费用,去年总共资助了10名学生,总金额达62298元。“感谢慈善总会的帮助,让我能够继续上学,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小月感激地说。
自2002年区慈善总会成立以来,每年8月底还会资助高中毕业即将上大学的学生,每人5000元,多年来,该项目已资助了无数寒门学子,帮助他们圆梦大学。这些资助不仅为贫困学子提供了物质支持,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点亮了他们的未来之路。
近年来,区慈善总会在助农、助残、助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促进了社会和谐与进步。未来,区慈善总会将继续秉承“大爱无疆”的精神,加大帮扶力度,创新帮扶模式,拓宽帮扶领域,确保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受益,同时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构建更加完善的慈善帮扶体系,为奉化乃至更广泛地区的社会发展贡献慈善力量,让爱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生活。(奉化区慈善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