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5-07-21
盛夏的宁波,暑气蒸腾,而鄞州区东柳街道桑田路829号的“爱心棒冰店”,却因一场持续十余年的慈善接力,涌动着沁人心脾的清凉。这份始于一根免费棒冰的善意,不仅在店铺里生根发芽,更如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慈善涟漪,在社区间传递着城市的温度。
2009年,当原店主燕培宁第一次将免费棒冰递给汗流浃背的环卫工人时,或许未曾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会成为桑田路上最动人的夏日约定。连续十余年,无论酷暑如何肆虐,这家棒冰店始终为户外工作者敞开着一扇清凉之门。
2020年,90后店主赵永春接过了这份慈善接力棒。他没有止步于“免费送棒冰”的传统,而是将慈善的半径不断扩大:从环卫工人到快递小哥、外卖骑手,从单一棒冰到冰镇饮水、防暑药品,再到专门开辟的临时休息区,慈善的内涵在他手中变得更加丰富。“起初总觉得这些事太小,怕帮不上大忙。”赵永春的坦诚道出了许多慈善践行者的初心,而匿名市民送来的一箱矿泉水、顾客多付的200元“爱心基金”,则用最质朴的方式回应着这份善意——慈善从无大小,贵在真诚。
善意的传递从不局限于一方门店。在“爱心棒冰店”的感召下,桑田路上的慈善力量如涟漪般向外辐射,形成了一幅“人人愿为、人人能为”的慈善图景。隔壁华商智居门店的陈店长,将防暑药品与冰镇矿泉水常年摆在显眼处,“看着棒冰店十几年的坚持,就觉得自己也该做点什么,一瓶水也是一份心意”;不远处的理发店则发挥专业所长,为奔波的骑手们提供免费简易洗发服务,让满头大汗的劳动者能片刻清爽……这些自发的善举,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却以“力所能及”的姿态,诠释着慈善最本真的模样——它不是少数人的“壮举”,而是多数人的“常态”。
个体的善意涓流,终在社区的引导下汇聚成奔腾的江河。东柳街道园丁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将分散的慈善力量整合升级,让“关爱户外工作者”从自发行为成长为系统化的慈善工程。
社区打造的“新就业人群服务驿站”,不仅提供基础的清凉补给,更延伸出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等深度服务;“职业体验日”“故事文化展”让劳动者的价值被看见、被尊重;三张“清单”的梳理,则让慈善服务精准对接需求,避免了资源浪费。正如社区党委书记柴君所说,“友巢汇联盟”的搭建,正是为了让慈善从“碎片化”走向“一体化”,让每一份善意都能落地生根,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暖。
从一根棒冰到一片爱心街区,从个体善举到社区共治,桑田路上的慈善故事,恰是宁波这座城市慈善精神的缩影。它证明,慈善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藏在日常里的举手之劳,是“你帮我一把,我扶你一程”的温暖循环。当善意如涟漪般不断扩散,这座城市的温度,便在这一次次传递中愈发炽热。(鄞州区慈善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