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5-07-03
宁波海曙,一位化名“心愿”持续行善二十余载的老人,身份终于明晰。方大苗,85岁,党龄逾半世纪的老党员、退役军人。岁月无声,却在他身上铭刻下奉献的年轮。
几天前,海曙区慈善总会接到一位老人电话,想捐款,但因最近生病腿脚不便无法前往。工作人员当即驱车,叩响了南门街道一扇老旧的门。门开处,一位白发老人,脊背微驼,目光清亮。他郑重递出一个纸包,里面是码放齐整的2.5万元现金和署名“心愿”的落款。这一刻,二十多年来,默默捐献的“心愿爷爷”终于揭晓——他叫方大苗。
"我只要是脑子还清楚,我还是要继续捐的"
方大苗,这位经历过烽火的老兵,将一份沉甸甸的感恩化作二十余载涓滴善意。世纪之交,报纸上一则丽水孩童因贫失学的消息刺痛了他的心。他化名“心愿”,悄然寄出第一笔助学款,直至孩子成年。从此,这个名字便如星火,在慈善的夜空持续闪烁。
"那个时候收入也低,97年,只能几百几百的捐,06年,他们家里人再三写信,再三跟我讲,不要再捐了,条件好起来了,之后我方向就转向慈善机构了。"
“心愿”的善行远不止于此。海曙区慈善总会的记录册上,这个名字是常客:社区“慈善一日捐”年年如约而至,善款精准流向街坊急需;余姚老家的乡亲们,总在不经意间发现家乡道路平了、路灯亮了;宁波恩美福利院孩子们的冬衣夏衫里,有他默默的牵挂;二十余年,七十余万元善款,如溪汇海。然而,“心愿”是谁?始终是个温暖的谜。方大苗笑言,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生病无法自己前往捐款,他还想着,将心愿爷爷的秘密永远保存下去。
"我这个人啊,出身是非常非常苦的,不到一足岁,娘没了,不到11岁,父亲没了,我11岁每天挑担维持生计的,因为山区没有田,家里五块地都凑不到半亩田,我就是因为出身这么苦的人,现在日子能这么好,就想着党员要自动去考虑考虑该做什么我。我捐献的数量也多,只能尽力而为。"
微薄退休金,三餐俭省,相濡以沫的老伴离世,自身伤病缠身。从未阻挡过他捐赠的步伐,老人摩挲着泛黄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党的恩情,不敢忘。看着还有人吃苦,我睡不着。
"我是党员,我62年入党,共产党员,你不能国家有困难,政府有困难,你就装作不知道,这总不是个办法哦,我自己能做多少算多少。"
这份刻入骨髓的感恩,铸就了他朴素如铁的信念。二十余年,他守着清贫,却将帮扶他人视为天职。七十万元善款背后,是省下的药钱、戒掉的茶酒、缝补再穿的旧衣。方大苗的善行,如静水深流。没有豪言,不求闻达。他只是一笔笔、一年年,把党曾经给予他的光与热,默默还赠给这片土地。当“心愿爷爷”找到的消息传开,邻居们恍然
"特别节约。包括那个电啊,水啊什么的,吃啊,很节约很节约,他自己一点也不浪费。"
从青丝到白发,从战士到老者,方大苗用一生践行两个身份的本质:党员的责任,军人的担当。他让“心愿”二字超越化名,成为一座精神路标——标注着共产党人最质朴的初心:人民至上,感恩永存。(新闻综合广播、海曙区慈善总会)